红鲱鱼新三板2022-08-01 16:38:47
▎第三方理财迎变局:部分公司浮动收益产品达七成 作者:周雅珏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依托信托行业的蓬勃发展,不少以销售信托产品为主的第三方理财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随着政策及环境生变,第三方理财公司也不得不抛弃固定收益类产品,转而另寻他法。 近日,北京一家第三方理财公司CEO李森向记者表示:“随着信托、资管产品频频发生兑付危机,第三方理财行业逐渐从传统固定收益类产品向浮动收益类产品转型。目前,国内某知名第三方理财公司浮动收益率产品的发行量已经占到总产品的70%以上。” 固定收益产品销售趋减 近年来,公募基金经理跑步“奔私”,第三方理财公司则成为基金经理这一现象的幕后推手,为业内大量优秀基金经理成立阳光私募输血。 记者打开国内最大的第三方理财公司诺亚财富官网,其中在线产品一栏,预期收益率大多标注有“浮动”二字。如某某基金,投资门槛100万元,预期收益率浮动,产品投向于二级市场,投资期限永续。7款在线产品中,5款产品属于无固定收益的浮动收益产品,仅两款为年化收益在7.2%~8%的类固定收益产品。 国内另一家大型第三方理财公司恒天财富的官网也有类似现象,放在醒目位置的产品信息,不再是年化收益率10%的固定预期收益,取而代之的是“浮动”二字,甚至浮动收益类产品占据了整版推介信息栏。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信息显示,恒天财富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旗下已登记备案私募基金产品多达136款。其中,以恒天自主管理投资的FOF“鼎龙”系列基金产品总规模已经突破100亿元。 ,曾依托于传统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起家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如今正在“去信托化”、“去资管化”。随着A股牛市的到来,赚钱效应已经充分显现,稳定且收益较高的阳光私募产品逐渐成为第三方理财公司的主流产品。“第三方理财市场转型速度惊人,产品种类已经完成转换,固定收益类比重下降明显。一方面,由于A股牛市带来的市场机遇,浮动收入类产品销量上升;另一方面,主动收缩固定收益率产品,而且前方产品生产商数量骤减也是主要的原因。”李森向记者表示。 随着宏观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低迷,依托于房地产等支柱型产业发展的信托行业也受到不小影响,多家信托公司从去年底开始收缩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发行。 此外,,再次重申禁止非金融机构推介金融产品,信托公司欲通过第三方理财公司代销难度加大,也成为第三方理财公司逐渐减少销售固定收益率产品的主因。 业内:营销思维需及时改变 据了解,此前,因信托产品有高额的销售费用,依靠渠道销售返现,成为大多数第三方理财公司赖以生存的法宝。 众所周知,阳光私募产品不但销售费用较低,还需要客户缴纳1%左右的认购费用,传统上依靠渠道返现销售的第三方理财公司出现销售难题。“传统上销售100万元的信托产品,提成在1.5%左右,我们会将80%左右的佣金返现给渠道,自己获取小部分收益。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销售主要是拼价格,只要价格合理,渠道经理很乐于销售产品。”一家第三方理财的销售经理向记者表示。“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也给传统渠道销售的带来压力,多数中小型第三方理财公司并不专业,无法正确引导客户进行投资。。“随着产品种类改变,营销的思维也得改变。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中小型第三方理财公司,倒闭的不在少数。第三方理财公司要想真正存活下来,还是必须依靠自销能力,建立自身品牌优势。”李森向记者分析认为。 ▎股市压垮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 作者:胡春春 来源:金陵晚报 “包销”之痛 随着2003年诺亚财富创立,国内第三方理财市场开始快速发展。2008年-2010年前后,宜信、大唐、恒天、锦安等财富管理公司相继兴起,开始了一场第三方理财市场的饕餮盛宴。 彼时,大大小小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不断现身。据行业人士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市场上叫得上名字的、具有一定业务规模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超过1000家,更不要说还存在大量具有第三方财富管理业务性质的私募、投资公司了。 或许是曾经繁盛时期的日子太好过,在如今市场骤变、政策频出的背景下,很多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似乎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记者了解到,除了几家创建较早,规模较大、转型及时的公司外,大部分第三方财富公司仍固守传统的业务模式。他们大多从熟悉的信托公司或产品基金经理处拿到产品进行包销,再依据产品收益优劣,销售情况好坏抽取不同的佣金。 市场最好的时候,每一单产品的包销就能抽取1-3个点的佣金,而每单包销规模都至少在千万左右。一年销售几个产品,就能轻松获得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收益。 然而近年来,这一运作模式已经渐露艰难。让人想不到的是,压倒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竟然是今年上半年人人追捧的大牛市行情。 温水煮青蛙 这些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包销的产品大多是固收类产品,在行业类又被称为“标准化”产品。 这样的销售对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而言,只要手上有几个金主就能顺利实现销售,且一部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甚至不是做直销,而是将拿到的产品批发给当地区域的第三方财富销售或线上渠道的财富销售。 可以说这一业务模式对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素质、理财产品经理、理财服务的要求都不高。 如同温水煮青蛙。在证券市场不好的时候,固收产品的收益水平尚能吸引投资者。但是在大牛市下,固收产品显然再难满足投资者的收益心理线。而此时,虽经历过多年发展,但是大部分第三方财富公司已经失去了做产品和做市场的能力。 接受记者采访的锦安财富控股集团华东区副总经理姚辰也讲述了,今年不断有同行退出第三方理财市场或直接关闭的现象。他称,转型成功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压缩固收等标准化产品,扩大股权类产品的销售。 “拿我们来说,今年调整后,股权类、浮动收益类的产品占比超过60%。”姚辰告诉记者。但6月后股市的暴跌,则让这些一向以“稳健”著称的第三方理财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上线的压力 抛开行业本身竞争激烈不谈,另一个“挤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生存空间的原因,可能来自它的产品上线——信托公司。据了解,越来越多的信托谋划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 “去年信托公司还大比例依靠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进行销售,但是今年这个需求明显降低。拿南京来说,今年新增的信托分支机构包括方正东亚信托、川信信托等,而此前已经进驻的还有平安信托、中航信托、长安信托等。”姚辰对《金证券》记者说。 信托方面人士则称,今年信托在给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分销的产品上开始缩减。 “一些信托公司会把收益不高、存在一定风险的产品拨给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销售,这个情况可以说增加了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销售风险。上个月上海一家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就因为长期拿到的都是房地产信托项目,销售艰难,最终老板退出了第三方理财市场。”上述信托方面人士表示。 姚辰表示,虽然目前并未有今年上半年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业绩的具体数据,无法统计有多少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倒闭或退出,但今年确实是行业严重分化的一年。 竞争力考验 有业内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人士表示,第三方次财富管理公司要想长久生存下去,一要有自己的客户,二要有特色产品,三要有素质很高的理财产品经理。 “如果不能达到领头羊的水平,又没有做创新业务的能力,想要生存下去,只能在帮助客户进行有效资产配置和服务方面下工夫。”他对记者补充说,一些正在求生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也在试图和券商、信托共同发起产品,掌握产品发行和分销的主动权。 上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人士亦提醒,由于今年业内不断传出第三方财富管理倒下或退出行业的消息,投资者应该注意关注,避免购买的理财产品出现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