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研习社

银行理财也有“坑”,你的资产安全吗?

融和资讯2022-05-25 00:37:54


很多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是:低风险、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这种印象总的来说没有错,但银行理财产品绝不是垂手可摘的牡丹。过去,多家银行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


在许多人的眼里,银行很安全,于是争抢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殊不知,买银行理财产品,也有很多陷阱。



1

理财产品也是会亏损的

银行理财产品有远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也拥有投资者的信任,而多家银行曾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的类似事件投资者要明白,投资有风险。


2

募集期延长导致收益缩水

通常情况下,银行一般会声称,银行理财产品在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计算的。如果投资者买入时间较早,而该产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又比较长,那么实际收益率就会被拉低。所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建议问清楚起息时间。

3

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因为预期的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到期的收益。

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不要光盯着收益率。实际上,许多产品由于存在“猫腻”,投资者最终到手的收益,并没有宣传时说的那么多。


4

产品评级不见得靠谱

在产品说明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相关的风险评级,但有时也存在银行自行评定产品风险级别的情况,并未经过第三方评审机构评定,这样评估的意义就不大了。

不仅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本身不可靠,而且银监会明确要求银行必须进行的投资者风险测评,不少银行也在走过场。

5

风险提示必须看清楚

尽管银行会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和合同上,对风险提示做所谓表述,但是那些风险说明由于太专业甚至充斥着各类专业术语,对于投资人并没有多大价值,普通人也看不懂。

但尽管很多说明书长达十几页,但是对于产品的本质风险揭示甚少,大部分是营销性质的语言,而非客观的深度分析。

6

资金投向要关注

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直接与产品的风险挂钩。投资者在看产品说明书时,必须关注资金投向。

如果资金投向为债券回购、存款、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这样的理财产品风险就低;如果资金投向为二级市场如股票、基金等,这样的理财产品风险偏高。

7

不去触碰“霸王条款”的理财产品

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里,某些设计条款明显偏向银行,把投资者的收益“榨干吸尽”,投资者要当心这样的理财产品,尽量不去触碰。

比如,在某些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一概规定“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


8

看清产品是银行自发还是代销

在银行渠道里,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自发的,但也不排除银行作为代理销售其他的理财产品。

如某些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明确写着“银行作为投资者的代理人……”这样的声明。银行只承认是代理、委托关系,若出了事,它不负责。


9

超高收益往往是“镜中花水中月”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否能够读懂复杂的产品说明书,高收益率都是很大的诱惑。

目前结构性产品多为保本、部分保本或非保本的浮动收益型产品,由于触发条件等的严格限制,超高收益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沦为银行营销的噱头。


10

隐藏的费用要当心

与明面上的手续费相比,银行理财的“隐形费率”问题更为突出。多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显示,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计算公式为“理财计划预期投资收益率-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

按照银率网数据,2013年以来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托管费率平均为0.05%,销售费率平均为0.26%。若银行只按这个标准收费,可谓“非常厚道”,而事实上,银行最大的收费恰恰被隐藏在这个“等”里面。

融妹认为,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需要擦亮眼睛,避开理财产品中的几大“坑”项。相比看来,现在投资市场上的P2P理财背后的“玄机”则要少很多,,信息披露让标的更加透明,进入门槛低,理财期限更加灵活,关键收益比银行理财要高出很多。

投资理财,从融和贷开始

投资手中小财,席卷天下大财!

轻松理财,享受生活!

理性投资,融和贷为您保驾护航!


投资理财选融和贷

门槛低,收益好,100元起投

灵活便捷,适合多样人群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688专属红包

↓↓↓

Copyright © 广州研习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