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师2022-07-29 14:20:06
点击标题下面蓝字可加关注
希望我们成为朋友
最近伯通听到好几例关于银行违约的案例,心头一紧。这年头,银行也不能相信了?
上周,招行一款10亿理财产品被爆违约。后来招行又紧急出来做个情况说明,表示推荐时对投资人说过了风险。
但是投资者还是觉得很冤,投了3年一分钱利息都没有不说,甚至连本钱都可能拿不回来。
伯通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客户经理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并无白纸黑字。
无独有偶,交行3亿元私银理财产品也被爆违约。到期兑付,由于收益未达到预期,引来了投资人对信息披露是否完整的质疑。
虽然一直在喊着打破保本保息,但在很多人心里面,一直认为银行理财是最安全的,没想到现在连银行理财也违约了。
作为最大的资金中间商,银行理财产品违约,往往只是一个开始。
伯通给大家捋一捋最近发生的大事情:
陆金所代销产品逾期违约、钱宝网崩盘、招行被爆违约、交行也出事......
央妈也没闲着,想尽办法让银行去杠杆。目的是把放出去的钱赶紧收回来。
2018年新年的第一周,,对银行态度很严厉。
银行的同业业务、通道业务等通通都要被锁死。
简单来说,同业、通道业务会造成大量资金空转,而且在空转的过程中不断加杠杆。
伯通举个栗子:
某银行代销一款理财产品,给吃瓜群众的利息是5%,但借给企业的时候,它可能要收15%。雁过拔毛,银行仅充当一个“通道”的角色,就能轻松躺赚10%。
实际上,不管是银行还是证券公司,或者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的目的就是拿着你的便宜钱去放贷。所有的理财产品,没有例外!
你是不是很惊讶的想问:银行那么有钱,为什么不直接给这些项目发放贷款,而要弄个理财产品呢?
招行的案例或许可以让你清晰地认识理财产品的本质。
银行自己放出去的贷款,一旦违约就得自己背锅,而理财产品,银行充当的只是中介,撮合借贷双方成交,至于是否违约,跟银行半毛钱关系都没。
以前银行为了维护声誉,常常会把锅背下来(不影响后面的生意),给违约的项目以刚性兑付,,目的就是“护犊子”,因为违约案例将会越来越多,银行不能背也不敢背。
银行虽然通过这样的方式躺着赚钱,但是钱却没有流入实体支持经济发展,而且杠杆越来越高,只要没有新的钱进来,原来的资金链就很快会断裂。
银行就处在整个金融系统的中间位置,上面是央妈,下面是各行各业和个人。
如果出了问题,其结果就是下面的钱无法流转,上面的钱无法向下流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旦发生资金断裂的风险,发生违约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阻止这类业务说白了还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去杠杆轰轰烈烈,包括企业杠杆、居民杠杆。所以,以后这种类似的违约情况,只会多不会少。
违约潮来临,对于个人来说,我们能做什么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
伯通给几点建议,希望对你有用。
1、控制自己的负债水平。
企业、金融机构都在降杠杆,个人也得降低自己的负债。否则发生风险的时候,最容易受伤的就是高负债的人群。
2、拒绝傻瓜式理财。
对于任何理财产品,都别再相信保本保息的承诺。一定要仔细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起码底层资产是什么,你的钱最终借给了谁?
千万不要相信理财经理的口头承诺!
对于任何理财产品,都不要再相信保本保息的承诺。要知道,一个允许违约的时代,就算是20%以上的收益也等于0%。
如果你恰巧买了些不靠谱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赶紧赎回来吧。
3、买银行理财的话,避免那些小型地方性银行的理财产品。
,这些小银行底子本来就弱,最容易遭受流动性冲击。
因此他们会想尽办法找钱,通过各种高利息和长周期理财产品吸引资金,但是面对整个大环境收紧,一旦出了问题就很容易发生违约。
4、分散投资,学会平摊风险。
在打破刚性兑付的今天,投资总有风险,银行都不能保证某个理财产品不会出问题,最好的办法无非就是把鸡蛋“多放几个蓝子”,平摊风险。
不得不承认,定期存款利息低,理财产品不保本,适合老百姓的稳健理财方式确实越来越少了。
伯通从来不买理财产品。因为收益和风险不对等,一般只有5%左右(比余额宝多一丁点),但却要承担着看不见的风险。
明显是一种性价比很低的投资方式。
自己什么都看不到,就傻傻地把钱交出去,任凭别人处置,这和让自己的钱去“坐牢”没区别。
还天真地相信银行理财产品只赚不赔的人,是不是该醒醒了?
你以为股票、基金、P2P都有风险?其实这种买入时就看不见资金去向的投资,风险才是最大的!!